拍摄地点:杭州
拍摄时间:
作品标题: 大运河重生
作品介绍: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,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,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,成为中国的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。
《大运河重生》拍摄手记
我拍大运河起源于市民的投诉——王芯克
每次骑行运河边,看到卖鱼桥码头门口的几尊铜像,总会勾起儿时的记忆,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,在公路并不发达的当年,就是在这个小小的码头上,每天都会上演如铜像所描述那样的道别场景。
我的外婆家在桐乡,亲戚间来来往往基本上以轮船为主,小时候寒暑假我都会去那里。如果坐火车只能到海宁长安,再换轮船。火车经常晚点,轮船就不赶趟,那时的班船很少,一误点就要步行30多里地。在卖鱼桥坐船可以直达,但时间长。有时表哥会划船来杭州,小货船就停靠在武林门,手摇船很慢,当天根本到不了,夏天夜泊在郊外,蚊子咬得受不了。后来客运码头迁到了武林门。
当时,武林门码头很热闹,每年的客运量高达三千多万人次,货运量多达一千多万吨。80年代初,杭州到省内各地市开始修公路了。记得最后一次坐船到桐乡是在1985年的清明,那天,客船行驶到崇福,船里一乘客突然指着上方大叫一声:“汽车!”船里所有的人全部朝他指的方向看去,只见一辆背部装有备胎和梯子的长途车扬尘而去。以前江南水乡出门靠船,很多村民没有见到过汽车。轮船的速度自然不能跟汽车比,到桐乡坐船来回要两天,汽车当天就能回,后来去外婆家就不再坐船了。
我拍大运河起源于市民的投诉,上世纪90年代初,媒体经常会接到沿岸市民打来反映运河脏乱差的抱怨电话。每当我骑行在这条又臭又脏的“龙须沟”边上,一种无奈和失落感油然而生,但是每次看到运河上行驶的载着满满货物的长长拖轮,内心会掠过一丝说不清的神奇之感。
以前,杭州市民对大运河的关心远不如西湖,如今,运河及两岸已属风水宝地。运河前后出现的巨大反差,给我创造了很多获取影像的机会。
运河申遗背景
目前,世界上有法国米迪运河、加拿大里多运河、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等共7条运河申遗成功,一大部分是近现代的工业遗产。中国大运河迥异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符号便是漕运,即财富和文化经由大运河集中、流动、再分配。
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“活态文化遗产”中国大运河,包括京杭运河、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。最终列入遗产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 市、6个 省、25个地市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,共58处遗产,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裘志伟推荐评语:
跨度•厚重
申遗成功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的血脉,是中华民族的一条金腰带。
京杭大运河全长1790多公里,是世界上里程最长、工程最大、最古老的运河,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。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掘邗沟算起,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因此,无论如何,这是值得我们长期去关注的一个重大题材。
以大运河为题材的摄影专题,在我省乃至全国来说已不在少数,但是这一次,当我看见王芯克集聚19年跨度,从数万张照片中挑选而成的这组专题故事,显然有着以往不同的视角。虽没有宏大的叙事,没有一座城一座城的长镜头铺垫,但却有着时间的积淀,时代的变迁,以及运河文化的沿袭与传承……这一系列看似碎片化细节故事的联结,却用鲜活的画面语言表现出大运河风韵,用浓浓的运河之情让更多的国人领悟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。其视角独特,视野宽广,信息量大。
这就是我要推荐的理由。
天下摄影交流群:一群:35765943 二群:176326500 人像群:90556132
Copyright © 2009-2014 台州市天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